《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創(chuàng)作的兩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表達了對農民辛勤勞作的深切同情和對糧食來之不易的深刻體會。這兩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至今仍廣為傳誦。
一、憫農(其一)
原文: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拼音: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nóng fū yóu è sǐ.
賞析:
這首詩通過“春種”與“秋收”的對比,描繪了農民一年四季的辛勤勞動。然而,盡管土地沒有閑置,豐收卻無法改變農民的悲慘命運,最終“猶餓死”,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的憤懣與對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二、憫農(其二)
原文: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拼音:
chú hé rì dāng wǔ,
hàn dī hé xià tǔ.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lì lì jiē xīn kǔ.
賞析:
這首詩以具體的勞動場景入手,描寫了農民在烈日下鋤地的艱辛。汗水滴落在泥土中,每一粒米飯都凝聚著他們的血汗。最后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發(fā)人深省,提醒人們珍惜糧食,尊重勞動成果。
總結:
《憫農二首》雖然篇幅短小,但寓意深遠,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它們不僅是對農民生活的寫實,更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反思。通過學習和吟誦這些詩句,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憂國憂民情懷,也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溫馨提示:
在教學或親子閱讀中,可以結合拼音幫助孩子理解古詩內容,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與認同感。同時,也可以引導孩子思考“節(jié)約糧食”“尊重勞動者”等現(xiàn)實問題,讓古詩真正走進現(xiàn)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