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口(焉得虎子的故事)】“不入虎口,焉得虎子”是一句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常用來比喻不經歷艱險,就不能獲得成功或珍貴的東西。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后漢書·班超傳》,講述了東漢時期著名外交家、軍事家班超的一段傳奇經歷。
班超是東漢時期的名將,年輕時曾擔任文職,后來因戰亂被派往西域執行任務。他面對的是一個復雜而危險的環境,當時的西域地區由多個小國組成,局勢動蕩,外敵環伺。班超憑借智慧和勇氣,逐步贏得了當地人的信任,并最終成功地使西域諸國歸附漢朝,為國家邊疆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這一過程中,班超深知要取得成就,必須敢于冒險。他曾經說:“不入虎口,焉得虎子。”這句話不僅體現了他的膽識,也表達了他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總結與表格
項目 | 內容 |
成語出處 | 《后漢書·班超傳》 |
出處原文 | “不入虎口,焉得虎子。” |
含義 | 不經歷風險,就無法獲得成功或珍貴的事物。 |
主人公 | 班超(東漢名將) |
故事背景 | 西域動蕩,班超奉命出使,面臨重重困難。 |
故事核心 | 勇于冒險,才能有所收獲。 |
現代應用 | 鼓勵人們面對挑戰,不懼艱難,追求成功。 |
文化影響 | 成為激勵人心的成語,廣泛用于教育、文學等領域。 |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成功往往伴隨著風險與挑戰。班超用行動詮釋了“不入虎口,焉得虎子”的深刻含義,也為后人樹立了一個勇敢無畏、勇于擔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