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詞語的出處】在中文語境中,“痛心”一詞常用于表達對某些事情的深切惋惜或悲傷情緒。它不僅出現在日常口語中,也頻繁出現在文學作品、新聞報道和歷史文獻中。了解“痛心”一詞的出處,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其含義與使用背景。
以下是對“痛心”這一詞語的出處進行整理與總結。
一、
“痛心”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常見于《左傳》、《史記》等經典著作中。它多用于描述因事件發生而產生的強烈情感反應,如悲憤、懊悔、惋惜等。隨著時代發展,“痛心”逐漸成為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廣泛應用于各種文體中。
不同語境下的“痛心”可能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是客觀陳述,有的則是主觀抒發。因此,在閱讀或寫作中,需結合上下文來準確把握其含義。
二、表格:痛心詞語的出處及示例
出處 | 文獻/作者 | 示例句子 | 含義說明 |
《左傳·僖公十五年》 | 左丘明 | “晉侯之弟揚干亂政,趙盾諫曰:‘君之寵臣,不可不戒。’公曰:‘吾不欲以私害公,豈為痛心?’” | 表達因個人行為引發的不滿或惋惜之情 |
《史記·項羽本紀》 | 司馬遷 |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雖未直接用“痛心”,但情感基調類似,表達悲痛與無奈 |
《后漢書·王符傳》 | 范曄 | “天下之大,民物之眾,而無一人痛心者,此何謂也?” | 強調對社會現象的深切關注與憂慮 |
《三國志·諸葛亮傳》 | 陳壽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驅馳。” | 雖未直接出現“痛心”,但情感表達與之相近 |
現代文學 | 魯迅 | “我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痛心,仿佛整個民族都在沉睡。” | 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擔憂 |
現代新聞報道 | 多篇報道 | “面對災難,全國人民痛心不已。” | 表達對突發事件的集體悲痛情緒 |
三、結語
“痛心”作為漢語中富有情感色彩的詞語,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積淀。從古籍到現代文本,它的使用不斷演變,但核心情感始終未變——那就是對人、事、情的深刻感受與反思。了解其出處,有助于我們在語言運用中更加精準、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