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執鞭之士原文欣賞】“雖執鞭之士”出自《論語·述而》篇,是孔子對弟子子路的一段評價。這句話雖然簡短,卻蘊含了深刻的儒家思想,體現了孔子對君子人格的追求和對行為規范的重視。
一、原文與出處
原文:
> 子曰:“吾與點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 “求,爾何如?”
>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 “赤,爾何如?”
>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 “點,爾何如?”
>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雺,詠而歸。”
>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在這一段對話中,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人的回答并不完全認同,唯獨對曾點(即曾皙)所描繪的“暮春三月,沐浴春風,吟詩而歸”的理想生活表示贊同。這種生活狀態被后人稱為“雖執鞭之士”,意指即使是一個拿著鞭子趕車的普通人,也能安于本分、樂于自然。
二、
“雖執鞭之士”并非貶義,而是表達了一個人即使身處平凡崗位,也能保持內心的安寧與滿足。孔子借此強調,真正的君子不僅在于地位高低,更在于是否能夠安于本分、修身養性、順應自然。
三、關鍵信息表格
項目 | 內容 |
出處 | 《論語·述而》 |
原文 | “雖執鞭之士” |
意義 | 表達一種安于本分、樂于自然的生活態度 |
人物 | 孔子、子路、曾皙等弟子 |
核心思想 | 君子應注重內在修養,而非外在功名 |
精神內涵 | 順其自然、安于本分、追求心靈的寧靜 |
現代啟示 | 在現代社會中,亦應追求內心平和與自我實現 |
四、結語
“雖執鞭之士”不僅是對古代士人精神的寫照,也是對現代人的一種提醒: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應保持內心的寧靜與自得。這正是儒家文化中“內圣外王”理念的體現,也是一種超越功利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