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絡歌訣記憶法 1】在中醫理論中,十二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貫穿全身,連接臟腑與體表。掌握十二經絡的名稱、循行路徑和所屬穴位,對于學習中醫、針灸、推拿等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便于記憶,古人總結了“十二經絡歌訣”,通過朗朗上口的歌詞形式幫助學習者快速掌握。
以下是對“十二經絡歌訣記憶法(1)”的總結,并結合表格形式進行展示,以便于理解和記憶。
一、十二經絡歌訣概述
十二經絡包括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共十二條。每條經絡都有其特定的名稱、起止點、循行部位及主要穴位。歌訣內容通常以四字或五字一句的形式排列,便于誦讀和記憶。
二、十二經絡歌訣內容(第一部分)
1. 手太陰肺經
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2. 手陽明大腸經
起于大指次指,上出于柱骨,入于缺盆,絡于肺。
3. 足陽明胃經
起于鼻旁,挾鼻上行,至額顱,下循鼻外,入齒縫。
4. 足太陰脾經
起于大趾之端,循腨內,上股內前廉,入腹屬脾。
5. 手少陰心經
起于心中,出脅下,循臑內,行少陰。
6. 手太陽小腸經
起于小指之端,循臂內,出肩解,繞肩胛。
7. 足太陽膀胱經
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下項,循脊。
8. 足少陰腎經
起于小趾之下,循腨內,上股內后廉,貫脊。
9. 手厥陰心包經
起于胸中,出脅下,循臑內,行心主。
10. 手少陽三焦經
起于小指次指,循臂外,出肩,上頸。
11. 足少陽膽經
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
12. 足厥陰肝經
起于大趾,循腨內,上股內,入腹屬肝。
三、十二經絡總結表
經絡名稱 | 起始部位 | 終止部位 | 所屬臟腑 | 主要循行部位 |
手太陰肺經 | 中焦 | 大腸 | 肺 | 上膈、咽喉、胸中 |
手陽明大腸經 | 大指次指 | 缺盆 | 大腸 | 面部、頸部、肩部 |
足陽明胃經 | 鼻旁 | 胃 | 胃 | 面部、腹部、下肢 |
足太陰脾經 | 大趾之端 | 脾 | 脾 | 腹部、大腿內側 |
手少陰心經 | 心中 | 肺 | 心 | 胸部、腋下、手臂內側 |
手太陽小腸經 | 小指之端 | 肩胛 | 小腸 | 手臂、肩部、頭部 |
足太陽膀胱經 | 目內眥 | 膀胱 | 膀胱 | 頭部、背部、腰部 |
足少陰腎經 | 小趾之下 | 腎 | 腎 | 腿內側、腹部、脊柱 |
手厥陰心包經 | 胸中 | 心主 | 心包 | 胸部、手臂內側 |
手少陽三焦經 | 小指次指 | 頸部 | 三焦 | 手臂、肩部、頭部 |
足少陽膽經 | 目銳眥 | 膽 | 膽 | 頭部、耳后、側身 |
足厥陰肝經 | 大趾 | 肝 | 肝 | 腿內側、腹部、脅肋 |
四、記憶技巧說明
1. 歌訣記憶法:將每條經絡的起止、循行部位編成簡短易記的句子,便于背誦。
2. 陰陽對應: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相對應,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相對應,可形成對比記憶。
3. 臟腑關聯:每條經絡都與一個臟腑相連,可以通過臟腑功能理解經絡作用。
4. 循行方向:經絡多從四肢末端走向軀干,或從軀干走向四肢,注意方向有助于記憶。
通過以上總結與表格整理,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十二經絡的基本信息,為后續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