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茲玻頓拿起斧頭》這個童謠到底是什么意思?】這首童謠《麗茲玻頓拿起斧頭》(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表面上是一首簡單、押韻的兒童歌曲,但其背后卻隱藏著一段真實而復雜的美國歷史事件。這首歌以一種看似輕松的方式講述了19世紀末發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起謀殺案,涉及一名名叫麗茲·玻頓(Lizzie Borden)的女性被指控殺害自己的父親和繼母。盡管她最終被判無罪,但這一案件至今仍引發廣泛討論。
以下是對這首童謠及其背景的總結與分析:
一、童謠內容概述
童謠歌詞如下:
>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 She gave her mother forty whacks.
> When she saw that she couldn't hack it,
> She gave her father forty-one.
翻譯大致為:
> 麗茲·玻頓拿起斧頭,
> 她給了母親四十下。
> 當她發現無法繼續時,
> 她又給了父親四十一下。
雖然歌詞聽起來像是兒童游戲,但實際上它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犯罪事件。
二、歷史背景
麗茲·玻頓案發生在1892年,地點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福爾里弗(Fall River)。麗茲·玻頓當時23歲,是一名富有的家庭主婦。她的父親安德魯·玻頓(Andrew Borden)和繼母艾比·玻頓(Abby Borden)在家中被殘忍殺害。據警方調查,兩人均被斧頭砍死,死亡時間接近。
麗茲·玻頓成為主要嫌疑人,因為她當時在家,且沒有不在場證明。然而,在長達兩周的審判后,她被陪審團宣判無罪。此案因證據不足、證詞矛盾以及社會對女性的偏見等因素,最終未定罪。
三、童謠的含義與爭議
這首童謠之所以廣為流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歷史事件的娛樂化:將真實犯罪事件改編成兒歌,使公眾更容易記住并傳唱。
2. 性別與暴力的隱喻:麗茲·玻頓作為女性,挑戰了傳統性別角色,引發了關于女性暴力與社會地位的討論。
3. 法律與正義的模糊性:盡管她被判無罪,但許多人仍然懷疑她的罪行,這種不確定性讓這首歌更具爭議性。
四、總結與對比表格
項目 | 內容 |
童謠名稱 | 《麗茲玻頓拿起斧頭》(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
背景事件 | 189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謀殺案,麗茲·玻頓被指控殺害父親和繼母 |
案件結果 | 麗茲·玻頓被判無罪,案件未結 |
歌曲性質 | 兒童童謠,但內容涉及真實犯罪 |
社會影響 | 引發對女性暴力、法律公正及社會偏見的討論 |
爭議點 | 是否有罪、證據是否充分、社會對女性的偏見 |
五、結語
《麗茲玻頓拿起斧頭》這首童謠看似簡單,實則承載了復雜的歷史與社會意義。它不僅是一個故事的傳唱,更是一個時代對正義、性別與權力關系的反映。通過這首歌,人們得以了解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并從中反思現實中的種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