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城市的舊城區,人們偶爾會看到一些外觀相似、結構簡單的多層住宅樓。這些樓房通常沒有電梯,外墻顏色單一,樓體設計較為樸素。很多人對這類建筑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來歷。事實上,這些房子與中國歷史上的一段特殊時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它們在蘇聯被稱為“赫魯曉夫樓”,那么在中國,它們又叫什么呢?
“赫魯曉夫樓”這一名稱源于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20世紀50年代,為了改善蘇聯人民的居住條件,赫魯曉夫推行了一項大規模的住房建設政策,大量建造標準化、低成本的住宅樓。這些樓房以快速施工和低廉造價著稱,雖然在功能上滿足了基本居住需求,但外觀和內部設施相對簡陋。
在冷戰時期,中國與蘇聯關系密切,雙方在多個領域進行了合作。隨著中蘇關系的深入,中國的城市建設也受到了蘇聯模式的影響。尤其是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中國的一些城市開始借鑒蘇聯的住宅建設經驗,建造了一批類似的住宅樓。這些樓房在外觀、結構和布局上與蘇聯的“赫魯曉夫樓”非常相似,因此在中國也被人們稱為“蘇式樓”或“蘇聯樓”。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稱呼逐漸被“筒子樓”所取代。所謂“筒子樓”,是指一種呈長條形、中間走廊貫穿整棟樓的住宅結構。這種設計在當時是為了節省建筑材料和施工時間,同時也便于集中供暖和管理。筒子樓在中國的城市中廣泛存在,尤其在北方地區更為常見。
如今,很多“筒子樓”已經因為年久失修、設施落后而被拆除或改造。但在一些老城區,仍然可以看到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它們不僅見證了中國與蘇聯曾經的友好關系,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發展的特點。
總的來說,“赫魯曉夫樓”在中國并沒有一個官方的正式名稱,而是根據其建筑風格和來源被人們稱為“蘇式樓”或“筒子樓”。這些樓房雖然現在已經不再流行,但它們承載著一段特殊的歷史記憶,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