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原文及翻譯及注釋】《雨雪曲》是一首古代樂府詩,內容多描寫邊塞征戰、思鄉懷人等主題。由于“雨雪曲”并非某一特定詩人的專有作品,而是泛指以“雨雪”為題的樂府詩,因此不同版本可能略有差異。本文選取較為常見的一篇進行整理與分析。
一、原文
雨雪曲
(漢代樂府)
寒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
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
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
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
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
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二、翻譯
譯文:
寒冷的風卷過大地,白色的草被吹折;
北方的天空在八月就已飄起雪花。
仿佛一夜之間春風吹來,
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
雪花飄進珠簾,打濕了帳幕,
狐皮大衣也不再溫暖,錦緞被褥也顯得單薄。
將軍的角弓無法拉開,
都護的鐵甲冰冷難以穿上。
沙漠縱橫,百丈厚的冰層,
愁云密布,萬里陰沉。
中軍帳內設宴為歸來的將士送行,
胡琴、琵琶和羌笛聲此起彼伏。
傍晚時分,紛紛揚揚的雪花落在營門前,
狂風拉扯著紅旗,凍得不能翻動。
在輪臺東門送你離去,
走時雪已經覆蓋了天上的山路。
山勢曲折,道路蜿蜒,看不見你的身影,
只留下雪地上馬蹄的痕跡。
三、注釋
詞語 | 注釋 |
寒風 | 冷風,形容北方的嚴寒天氣。 |
白草折 | 白色的草被風吹斷,形容氣候惡劣。 |
胡天 | 指北方邊塞地區,胡人居住的地方。 |
忽如一夜春風來 | 比喻雪景美麗如春日的梨花盛開。 |
千樹萬樹梨花開 | 形容雪壓枝頭,宛如梨花盛開。 |
散入珠簾 | 雪花飄入簾幕之中。 |
羅幕 | 織有花紋的帳幕,指軍營中的帷帳。 |
狐裘 | 用狐貍皮制成的衣物,保暖性好。 |
錦衾 | 錦緞做的被子,形容貴重。 |
將軍角弓 | 將軍使用的弓箭,因寒冷而難以拉開。 |
都護 | 古代邊疆將領的稱號。 |
鐵衣 | 鎧甲,金屬制成的戰衣。 |
瀚海 | 指沙漠,古代對大漠的稱呼。 |
闌干 | 縱橫交錯的樣子,形容冰層厚重。 |
愁云 | 烏云密布,象征憂愁情緒。 |
中軍 | 主帥所在的軍營。 |
胡琴、琵琶、羌笛 | 邊塞常見的樂器。 |
轅門 | 軍營的大門。 |
風掣紅旗 | 風力強勁,紅旗被凍住無法飄動。 |
輪臺 | 地名,唐代邊塞要地。 |
天山路 | 通往天山的道路,指邊塞之路。 |
馬行處 | 馬匹走過的痕跡,象征離別后留下的印記。 |
四、總結
《雨雪曲》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邊塞詩,描繪了邊塞地區的嚴酷環境與將士們的艱苦生活。全詩語言優美,意境開闊,既有對自然景象的生動描寫,也有對戰爭與離別的深情表達。
通過本詩,我們可以感受到邊塞詩的獨特魅力,以及詩人對邊疆戰士的深切同情。詩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更是成為千古名句,廣為傳誦。
五、表格總結
項目 | 內容 |
詩題 | 雨雪曲 |
作者 | 岑參(唐代) |
類型 | 樂府詩 / 邊塞詩 |
主題 | 邊塞風光、征戰艱苦、思鄉離別 |
代表詩句 |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表現手法 | 比喻、擬人、寫景抒情 |
語言風格 | 雄渾豪放,富有畫面感 |
思想情感 | 對邊塞生活的感慨,對戰士的同情 |
如需進一步探討其他版本的《雨雪曲》,歡迎繼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