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一個承載著千年文化與情感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如約而至。它不僅僅是一個日子,更是一份傳承,一種情懷。小時候,我對端午節的印象總是從香甜的粽子開始。
記得每逢端午前夕,奶奶總會早早地準備糯米、粽葉和各種餡料。她將粽葉一片片洗凈,泡軟,再把糯米淘洗干凈,加入紅棗、花生或肉末拌勻。那時的我總愛站在旁邊幫忙,雖然經常幫倒忙,但奶奶總是笑著摸摸我的頭說:“小調皮鬼,包得歪歪扭扭也挺好看的!”于是,一個個奇形怪狀的粽子便誕生了。蒸熟后,剝開粽葉,那股濃郁的米香混合著粽葉的清香撲鼻而來,咬上一口,軟糯香甜,讓人回味無窮。
除了吃粽子,端午節還有賽龍舟、掛艾草等習俗。每到這一天,村里的河面上都會熱鬧非凡。幾條裝飾精美的龍舟停泊在岸邊,鑼鼓喧天中,參賽者們整齊劃一地揮動船槳,飛速向前。岸上的觀眾歡呼雀躍,為他們加油助威。而家家戶戶門前則會掛上新鮮的艾草,據說可以驅邪避災。這些習俗雖簡單,卻寄托了人們對健康平安的美好祝愿。
長大后,隨著學業壓力增大,我似乎很少再親手包粽子,也少了看龍舟比賽的時間。但每當聞到粽葉的香氣,看到超市里琳瑯滿目的粽子,總會想起那些童年的歡樂時光。如今,端午節的意義對我來說,更多是一種對過去的懷念,以及對家人團聚的向往。
端午節不僅屬于中國,它還漂洋過海,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一扇窗。無論是韓國的“端午祭”,還是日本的“五月節”,都體現了這一節日跨越國界的影響力。它讓我們明白,傳統節日不是被時間遺忘的文化符號,而是連接古今、溝通世界的橋梁。
所以,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都要珍惜這樣的節日。它提醒我們要守護好自己的根,同時也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文化。或許,這才是端午節最珍貴的價值所在吧!
(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