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出自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表達了作者對親人(尤其是弟弟蘇轍)的深切思念之情。
在詞中,蘇軾通過望月抒懷,既表達了對人生離別的感慨,也寄托了對親人的美好祝愿。其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不僅展現了他對親情的珍視,也體現了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雖然相隔千里,但只要彼此平安健康,便能共享明月清輝,這種情感真摯動人,至今仍廣為流傳。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詩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它不僅是一首描寫中秋夜景的詩詞,更是一段深情厚意的表達。
在這首詞中,蘇軾借月抒情,回憶起與家人團聚的時光,同時也感嘆人生無常、聚少離多。他在詞中寫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一種對生命和時間的思考,也是一種對遠方親人的牽掛。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的“人”通常被認為是他的弟弟蘇轍。兩人因仕途原因長期分離,這首詞正是蘇軾在中秋之夜遙寄思念之作。盡管身處異地,但他們都能看到同一輪明月,這種“共嬋娟”的意境,蘊含著深厚的情感與美好的祝愿。
這句詩之所以流傳至今,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文字優美,更因為它傳達出一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親情的渴望、對團圓的期盼,始終未變。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正是這種情感的完美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