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物而行有格的格的意思】在中文語境中,“言有物而行有格”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有內容、做事有規范。其中“格”字是理解這句話的關鍵之一。為了更清晰地解釋“格”的含義,以下將從多個角度進行總結,并通過表格形式展示其不同語義及用法。
一、
“言有物而行有格”出自《論語·子路》篇中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雖未直接出現此句,但其思想與之相通。這里的“言有物”指的是說話要有實質內容,不空洞;“行有格”則強調行為要符合一定的標準或規范。
“格”在古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常見有以下幾種:
1. 標準、規范:如“規矩”、“法度”,指行為應遵循的準則。
2. 品格、風范:指人的道德修養和行為風格。
3. 格局、境界:指人所處的地位或思維方式。
4. 格式、樣式:如文章的結構、書法的筆畫等。
在“行有格”中,“格”主要取第一種含義,即“規范、標準”,強調做人做事要有分寸、有原則。
二、表格展示:“格”的不同含義及例句
含義 | 解釋說明 | 例句/出處 |
標準、規范 | 行為應遵循的規則或界限 | “行有格”——《論語》相關思想 |
品格、風范 | 個人的道德修養和行為風格 |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
格局、境界 | 人的思想高度或處事方式 | “胸有大志,氣度不凡。” |
格式、樣式 | 文章、書法等的形式結構 | “文有格,詩有律。” |
三、結語
“言有物而行有格”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的要求,更是對個人修養和行為規范的倡導。“格”在這里的核心意義是“規范”和“標準”,提醒我們在言行中應有所遵循,保持內心的正直與外在的得體。只有做到“言有物”,才能避免空談;只有做到“行有格”,才能贏得尊重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