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創
“成竹在胸”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在做事之前已經心中有數、計劃周全。它出自宋代文豪蘇軾的一首詩,原意是說畫竹子之前,心中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因此下筆才能得心應手。后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做事前已有充分準備和把握。
但很多人可能會疑惑,這個成語是否與某位具體的歷史人物有關?其實,“成竹在胸”最早并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源于古代文人畫竹的創作過程。不過,在文學史上,有一位與“成竹在胸”關系密切的人物,那就是北宋時期的畫家文同(字與可)。
文同是著名的文人畫家,尤以畫竹聞名。他不僅擅長繪畫,還精通詩文,是蘇軾的好友。據傳,文同在畫竹之前,常常先在心中構思竹子的姿態、形態,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落筆作畫,因此他的作品生動自然、栩栩如生。蘇軾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就曾提到“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這句話后來成為“成竹在胸”的出處。
雖然“成竹在胸”并非專指文同一人,但它與文同的畫竹藝術密切相關,因此后人常將這一成語與他聯系在一起。文同的這種“胸有成竹”的創作態度,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注重內心修養與藝術表現相結合的精神。
總的來說,“成竹在胸”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處世態度和藝術理念,強調在行動之前要有充分的思考和準備。而文同作為這一理念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