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此言雖簡,然其理深遠,乃孟子論性善之本,明人道之正。
告子者,戰國時人,與孟子有辯。其言“性無善無不善”,與孟子之“性善”相異。孟子遂作《告子上》,以辨其非,申己之志。
一、性善之辯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此心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若人無此心,則不能為仁。告子則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意謂性如水,隨外物而變,無所謂善惡。
孟子駁之曰:“水之就下也,人之就善也。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此喻極妙,言人性本善,若遇惡境,或被引誘,亦可失其本心,然非性之本然。
二、仁義之道
孟子又言:“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為內在之德,義為外在之行。人若能存仁心,守義道,則可成君子。告子則認為義出于外,非內生,故難持久。
孟子反問:“今有人見孺子將入井,必有怵惕惻隱之心。”此即仁之發端,非由外力所驅,乃人之本性所具。若人無此心,則非人矣。
三、知言之要
孟子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此言為識人辨理之要訣。凡言辭偏頗者,必有所蔽;言辭浮夸者,必有所陷;言辭不正者,必有所離;言辭逃避者,必有所窮。
孟子以此教人,當察言觀色,明辨是非,方能不被謬誤所惑,不失本心。
四、養氣之道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氣非血氣之氣,乃正義之氣,充塞天地之間。養此氣者,須平日修身立德,積善成德,方能浩然正氣,貫于天地。
告子則言“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孟子斥之曰:“是猶以火救火,以水救水也。”意謂若心不正,氣亦難養,故養氣必先修心。
五、性情之辨
孟子又論性與情之別。性者,天之所賦,人之本體;情者,感于外物而生。人若能以性統情,以理制欲,則可歸于善。
告子則以為情為性之動,故難分善惡。孟子則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心為思之主,情為思之動,若心正,則情亦正。
結語:
《孟子告子上》雖篇幅不長,然內容精辟,思想深邃。孟子以性善為本,辯告子之說,明仁義之道,示養氣之法,教人修身齊家,以達治國平天下之志。此文不僅為儒家經典,更為后世士人立身行事之指南。讀之可明心性,悟大道,行正道,誠為不可多得之佳作。